回首頁 /HOME回前頁

愛特伍《使女的故事》中的惡托邦想像

2022-12-22



時間長度:01:53:49管理標籤
影音集數:

內容簡介

今年冬季閱讀以「西方女作家的多重宇宙」為主題,本系列的第四場講座於今日(12月17日)登場,邀請劉亮雅教授以「愛特伍《使女的故事》中的惡托邦想像」為題,介紹《使女的故事》中的惡托邦想像。討論的層面包含小說對父權和極權的描寫與批判,對文學傳統和極權社會的影射,對女性主義的反思,小說的手法和後設的結尾安排,以及小說對當代的意義等。由本館知識服務專家魏令芳博士擔任開場主持人。

劉亮雅是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、碩士,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英美文學博士。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。主要研究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、英美二十世紀文學、後殖民理論、女性主義理論、同志理論。

劉老師先簡單介紹愛特伍的生平,接著接紹烏托邦與惡托邦。烏托邦是理想而不存在的社會,惡托邦則是既有社會最糟的面相到達災難的未來。使女的故事於1984年在西柏林開始動筆,之後被改編為電影、電視影集等;本書諷刺美國基督教基本教義派,並回應美國不可能出現極權社會的說法,同時也受到伊朗神權革命的啟發。接著介紹故事背景與情節,總結來說是個女人失去權力和自主性的故事。在基列這樣的社會,女性的生育變成唯一被看重的,但使女即使生產也不能擁有小孩,社會規範與階級既荒謬又諷刺,充滿對父權及極權的批判,並嘲諷絕對的權力等於絕對的腐化。劉老師也延伸分析小說對當代的意義,如台灣過去威權的白色恐怖及新疆的「再教育營」。引領讀者思考小說內容與現實狀況的雷同之處。

2022.12.22更新

分享到 :    Share on Google+